[1] 陈佑启,何英彬.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的尺度问题[J].经济地理,2005,25(2):152~155.
[2] 邱炳文.福建省龙海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尺度效应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1):70~78.
[3] 唐华俊,陈佑启,邱建军,等.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
[4] Turner Ⅱ B L, Meyer W B.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i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Considerations for study[J].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991,43(4):669-679.
[5] Basam B. Tools for Land Use Analysis on Different Scale with Case Studies for Costarica[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6] 张安录,毛泓.农地城市流转:途径、方式及特征[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2):17~22.
[7] 张宏斌.土地非农化机制研究(博士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1.
[8] Fischer G, G K Heilig. Population Momentum and Demand on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M]. WP-96-149. Intern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Laxenburg, Austria,1996.
[9]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1):1~12.
[10] 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等.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3):253~260.
[11] 何书金,李秀彬,朱会义,等.环渤海地区耕地变化及其动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345~352.
[12] 许月卿,李秀彬.河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J].资源科学,2001,23(5):28~32.
[13] 李平,李秀彬,刘学军.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J].地理研究,2001,20(2):129~138.
[14] 龙花楼,李秀彬.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4):417~425.
[15] 刘成武,李秀彬.1980年以来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J].地理学报,2006,61(2):139~145.
[16]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2):151~160.
[17] 摆万奇.深圳市土地利用动态趋势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2):112~116.
[18] 庄大方,邓祥征,战金艳,等.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2002,21(6): 667~674.
[19] 顾朝林.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07~312.
[20] 徐梦洁,黄劲松,朱启群,等.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17(2):84~86.
[21] 唐根年.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动态监测与生态影响评价研究(博士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2.
[22] 谭永忠.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及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博士论文).杭州:浙江大学, 2004.
[23] 闵捷,高魏,李晓云,等.武汉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4):170~174.
[24] 张国平,刘纪远,等.近1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3,58(3):323~332.
[25] 沈坤荣.体制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6] 曲福田,陈江龙,陈雯.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2):231~241.
[27] 吴次芳,鲍海君,等.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2.
[28] 李辉霞,陈国阶,何晓蓉.现阶段我国耕地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3):98~101.
[29] 孟向京,侯东民.我国耕地变动成因及占用水平评价[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7(3):31~36.
[30] 吴传钧,郭焕成.中国土地利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1] 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0.
[32] 谭荣,曲福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6):797~805.
[33] 陈浮,陈刚,包浩生.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204~209.
[34] 李实,魏众,丁赛.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5,(6):4~15.
[35] 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J].地理研究,2001,20(6):645~652.
[36] 严岩,赵景柱,王延春,等.中国耕地资源损失驱动力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5,24(7):8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