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2] 石玉林.资源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25~335.
[3]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科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41~155.
[4] 倪绍祥.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60.
[5] 郭旭东,邱扬,连纲.基于PSR框架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5):479~489.
[6] 吴次芳,鲍海君.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7] 杨子生,刘彥随.中国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8] 封志明,刘玉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资源科学,2004,26(4):2~9.
[9] 唐华俊,陈佑启.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10] 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85~95.
[11] 张凤荣,王静,陈百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2] 刘彦随.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13] Liu Yansui,Wang Jieyong,Guo Liying.GIS-based assessment of land suitability for optimal allocation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China[J].Pedosphere,2006,16(5):579-586.
[14] 龙花楼,蒙吉军.中国开发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5] 郑新奇.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6] 王华春.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构建节约型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17] 刘彦随.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安全若干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5):379~384.
[18] 王炳春,黄辉玲.中国农业土地资源安全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6,(10):17~19.
[19] 陈百明.试论土地资源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自然资源学报,1993,8(1):87~94.
[20] 王静.21世纪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s2):35~37.
[21] 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29~334.
[22] 陈百明.试论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调整[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5):611~617.
[23] 刘彦随,吴传钧,张建平.中国土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3,22(4):416~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