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东昇, 张仁勇, 崔步礼, 赵云朵, 王莹, 姜宝福. 1986—2015年青藏高原哈拉湖湖泊动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2): 501-512. |
[2] |
张锐, 刘焱序, 赵嵩, 傅伯杰. 中国城市居民对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支付意愿——以中国27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3): 563-575. |
[3] |
马伟东, 刘峰贵, 周强, 陈琼, 刘飞, 陈永萍. 1961—2017年青藏高原极端降水特征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2): 3039-3050. |
[4] |
李宏庆, 邢冉, 姜璐, 陈兴鹏, 薛冰. 青藏高原东北部土族家庭能源消费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1): 2793-2802. |
[5] |
陈舒婷, 郭兵, 杨飞, 韩保民, 范业稳, 杨潇, 何田莉, 刘悦, 杨雯娜. 2000—2015年青藏高原植被NPP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 2511-2527. |
[6] |
李林, 李晓东, 校瑞香, 申红艳. 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化的异质性及其成因[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7): 1496-1505. |
[7] |
段健, 徐勇, 孙晓一. 青藏高原粮食生产、消费及安全风险格局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4): 673-688. |
[8] |
孙从建, 李伟, 李新功, 张子宇, 陈若霞, 陈伟. 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时空分布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7): 1270-1282. |
[9] |
张永莉, 范广洲, 汪家楠, 吴俞, 王霄, 黄先伦, 葛非, 龙妍妍. 春季北支脊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1): 114-126. |
[10] |
曹建军, 许雪贇, 杨书荣, 李梦天, 龚毅帆, 周俊菊. 青藏高原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12): 2149-2159. |
[11] |
周扬, 徐维新, 张娟, 白爱娟, 刘晓敬, 徐国元. 2013—2015年青藏高原玛多地区两次动态融雪过程及其与气温关系对比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1): 101-113. |
[12] |
蔡虹, 李文军. 不同产权制度下青藏高原地区草地资源使用的效率与公平性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8): 1302-1309. |
[13] |
赵忠贺, 徐增让, 成升魁, 鲁春霞, 刘高焕. 西藏生态系统碳蓄积动态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归因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5): 755-766. |
[14] |
肖莺, 任永建, 杜良敏. 2015/2016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12): 1995-2004. |
[15] |
贡布泽仁, 李文军. 草场管理中的市场机制与习俗制度的关系及其影响:青藏高原案例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10): 1637-1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