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汪言在, 董一帆, 苏正安. 基于土地利用与植被恢复情景的土壤侵蚀演变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6): 1369-1380. |
[2] |
陈卓鑫, 王文龙, 郭明明, 王天超, 郭文召, 王文鑫, 康宏亮, 杨波, 赵满. 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2): 387-398. |
[3] |
邱冬冬, 闫家国, 张树岩, 左佃龙, 刘泽正, 汪方芳, 王青, 崔保山. 滨海湿地退化区鸟类刨坑觅食行为促进植被的恢复[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2): 449-459. |
[4] |
王忠禹, 王兵, 刘国彬, 刘佳鑫, 李兆松. 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枯落物坡面分布及混入土壤对土壤性状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11): 2020-2031. |
[5] |
霍高鹏, 赵西宁, 高晓东, 王绍飞, 潘燕辉. 黄土丘陵区枣农复合系统土壤水分利用与竞争[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12): 2043-2054. |
[6] |
李娅芸, 刘雷, 安韶山, 曾全超, 李鑫. 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区及坡向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2): 287-298. |
[7] |
徐明, 张健, 刘国彬, 邱甜甜, 郑明清.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关系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12): 2137-2146. |
[8] |
栗忠飞, 高吉喜, 王亚萍. 内蒙古呼伦贝尔南部沙带植被恢复进程中土壤理化特性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10): 1739-1750. |
[9] |
汝海丽, 张海东, 焦峰, 郭美丽, 薛超玉. 黄土丘陵区微地形梯度下草地群落植物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10): 1752-1763. |
[10] |
张志霞, 许明祥, 师晨迪, 邱宇洁. 黄土丘陵区不同地貌单元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7): 1173-1184. |
[11] |
高丽倩, 赵允格, 秦宁强, 张国秀, 杨凯. 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对土壤物理属性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8): 1316-1326. |
[12] |
郑江坤,魏天兴,朱金兆,赵 健,陈致富,朱文德,大林直. 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流域生态效益对比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6): 990-1000. |
[13] |
张健, 刘国彬.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沟谷地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2): 207-217. |
[14] |
王继军, 李慧, 苏鑫, 杜娜. 基于农户层次的陕北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1): 1887-1896. |
[15] |
顾静, 赵景波, 周杰, 杜娟. 咸阳附近苹果林地土壤水分动态与水分平衡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5): 898-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