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钱钊晖, 王绍强, 周国逸, 张雷明, 孟泽. 冠层结构对亚热带常绿林光能利用效率估算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3): 613-623. |
[2] |
王欢, 穆月英, 侯玲玲. 玉米生产环境成本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7): 1204-1216. |
[3] |
刘琦, 江源, 丁佼, 侯兆疆, 付岚. 东江流域主要支流溶解性有机质污染特征初探[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7): 1231-1240. |
[4] |
王景旭, 丁丽霞, 程乾. 湿地植被叶面积指数对光化学指数和光能利用率关系的影响----基于实测数据和PROSPECT-SAIL模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3): 514-525. |
[5] |
季定民, 张勃, 王东, 马琼, 张耀宗, 赵一飞, Yousif Elnour Yagoub. 甘肃河东玉米种植区春夏气象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因子关系[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9): 1547-1559. |
[6] |
王培娟, 韩丽娟, 周广胜, 梁宏. 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布局的可能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8): 1343-1355. |
[7] |
葛亚宁, 刘洛, 徐新良, 张学霞, 袁兰兰, 张晓峰. 近50 a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5): 784-795. |
[8] |
陈国鹏, 赵文智, 吉喜斌. 河西走廊绿洲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呼吸特征及温度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10): 1617-1627. |
[9] |
任春颖, 张春华, 王宗明, 张柏. 松嫩平原玉米带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4): 596-607. |
[10] |
李帅, 王晾晾, 陈莉, 姜丽霞, 张洪杰, 覃雪. 黑龙江省玉米低温冷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4): 635-643. |
[11] |
王鹏, 宋献方, 袁瑞强, 韩冬梅, 张应华, 张兵.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华北农田夏玉米耗水规律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3): 481-491. |
[12] |
陈博, 欧阳竹, 程维新, 刘丽平. 近50a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耗水规律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7): 1186-1199. |
[13] |
蔡太义, 黄会娟, 黄耀威, 路文涛, 贾志宽, 杨宝平. 不同量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6): 964-974. |
[14] |
姚小英, 李晓薇, 王禹锡, 王宁珍. 西北干旱区旱地玉米叶面积指数与气象因子及生物量的关系[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11): 1881-1889. |
[15] |
陈鲜妮, 岳西杰, 葛玺祖, 王旭东. 长期秸秆还田对塿土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1): 2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