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何振芳, 郭庆春, 刘加珍, 张莹莹, 刘杰, 丁航. 河北省大气污染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2): 411-419. |
[2] |
沈伟腾, 胡求光, 李加林, 陈琦.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空间互动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9): 2149-2162. |
[3] |
贾建辉, 陈建耀, 龙晓君, 陈记臣. 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效应评估与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以武江干流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9): 2163-2176. |
[4] |
朱捷, 苏杰, 尹海伟, 孔繁花. 基于源地综合识别与多尺度嵌套的徐州生态网络构建[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8): 1986-2001. |
[5] |
张圆刚, 余向洋. 生活空间重构旅游者的乡村游憩影响因素与路径——一个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7): 1633-1646. |
[6] |
张宇硕, 吴殿廷, 吕晓.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空间尺度视角的研究综述[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5): 1172-1189. |
[7] |
薛海, 张帆. 降水量与城市大气环境关系——以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4): 937-949. |
[8] |
王康, 李志学, 周嘉. 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的作用路径研究——基于东北三省地级市实证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2): 343-357. |
[9] |
李军龙, 邓祥征, 张帆, 蔡创能. 激励相容理论视角下生态公益林补偿对农户的增收效应——以福建三明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2): 2942-2955. |
[10] |
戴尔阜, 汪晓帆, 朱建佳, 王晓莉. 采伐与人工更新对红壤丘陵区森林面积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模拟——以会同县磨哨林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2): 2995-3006. |
[11] |
马伟东, 刘峰贵, 周强, 陈琼, 刘飞, 陈永萍. 1961—2017年青藏高原极端降水特征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2): 3039-3050. |
[12] |
费龙, 邓国荣, 张洪岩, 郭笑怡, 王晓东. 基于降水Z指数的朝鲜降水及旱涝时空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2): 3051-3065. |
[13] |
李宏庆, 邢冉, 姜璐, 陈兴鹏, 薛冰. 青藏高原东北部土族家庭能源消费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1): 2793-2802. |
[14] |
石育中, 杨新军, 赵雪雁. 气象干旱对甘肃省榆中县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9): 1987-2000. |
[15] |
李明, 王贵文, 柴旭荣, 胡炜霞, 张莲芝. 基于空间聚类的中国东北气候分区及其气象干旱时间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8): 1682-16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