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璩路路, 王永生, 刘彦随, 马晴. 乡村振兴导向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2): 300-314. |
[2] |
孙从建, 侯慧新, 陈伟, 杨伟, 郑振婧. 典型黄土塬区不同植物措施水土保持效应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7): 1405-1416. |
[3] |
金涛. 中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及其水土资源利用效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 14-25. |
[4] |
马利邦, 田亚亚, 郭晓东, 陈梅梅, 王永丽. 基于格网的河西绿洲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其与水土资源的空间耦合关系[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5): 775-787. |
[5] |
孙侦, 贾绍凤, 严家宝, 朱文彬, 梁媛. 中国水土资源本底匹配状况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12): 2057-2066. |
[6] |
南纪琴, 王景雷, 秦安振, 刘战东, 宁东峰, 赵犇. 中国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情景潜力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2): 292-300. |
[7] |
周夏飞, 朱文泉, 马国霞, 张东海, 郑周涛. 江西省赣州市稀土矿开采导致的水土保持价值损失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6): 982-993. |
[8] |
南纪琴, 陶国通, 王景雷, 刘战东. 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潜力估算方法——以河套灌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8): 1378-1390. |
[9] |
许炯心. 黄河中游径流可再生性对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3): 423-432. |
[10] |
杨艳昭, 张伟科, 封志明, 刘东.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资源平衡效应研究——以西辽河流域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3): 437-449. |
[11] |
乔治, 徐新良. 东北林草交错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关键因子识别[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8): 1349-1361. |
[12] |
吕明权, 王继军, 夏自兰, 陈志学.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定量计算探究 ——以潘家口库区东北沟流域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6): 933-941. |
[13] |
南彩艳, 粟晓玲. 基于改进SPA的关中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1): 104-114. |
[14] |
姜秋香, 付强, 王子龙, 姜宁. 三江平原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2): 270-277. |
[15] |
夏自兰, 王继军. 基于水土保持下的纸坊沟流域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效应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10): 1647-1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