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邢彩盈, 张京红, 刘少军, 张明洁. 基于气候指标评估气候变化对海南旅游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5): 846-857. |
[2] |
艾治勇, 郭夏宇, 刘文祥, 马国辉, 青先国.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双季稻生产的可能影响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12): 2089-2102. |
[3] |
陈超, 周广胜. 1961—2010年阿拉善左旗气温和地温的变化特征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1): 91-103. |
[4] |
何永坤, 郭建平. 1961—2006年东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7): 1199-1208. |
[5] |
孙 杨, 张雪芹, 郑 度. 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7): 1153-1162. |
[6] |
温煜华, 王乃昂, 朱锡芬, 张华安, 李百祥, 王 莹. 甘肃武山地热田水化学与地热水起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7): 1186-1193. |
[7] |
纪瑞鹏, 陈鹏狮, 冯锐, 张淑杰, 武晋雯, 张玉书. 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 121-130. |
[8] |
陈海, 康慕谊, 曹明明.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气候资源空间特征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2): 204-209. |
[9] |
陈怀亮, 胡鹏, 张雪芬, 邓伟. 农业气候资源多时间尺度分析——以郑州市小麦玉米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6): 814-821. |
[10] |
汪在君. 松辽盆地北部的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方向[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1): 8-12. |
[11] |
尹东, 王长根. 中国北方牧区牧草气候资源评价模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4): 494-498. |
[12] |
白永平. 西北地区(甘宁青)农业生态气候资源量化与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3): 218-224. |
[13] |
宛公展, 周慧, 刘锡兰. 天津市太阳辐射能资源的精细估算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4): 377-382. |
[14] |
刘玉洪, 张克映, 马友鑫, 张一平, 李佑荣. 哀牢山(西南季风山地)空气湿度资源的分布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1996, 11(4): 347-354. |
[15] |
赵振英.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编写工作全面展开[J]. 自然资源学报, 1996, 11(2): 196-s. |